姚主席辞职,明智之选?
导语
【文眼】关于姚明在中国篮协主席任上的表现,社会舆论众说纷纭。本文将深入探讨为何这位篮球巨星未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作者:张宾
图片:来自网络
姚明主动请辞中国篮协主席,这一消息近日在体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当年退役时一样,姚明此次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由体制外人士挑战并试图改变现状的时代。
过去几年,中国男篮成绩下滑严重,CBA联赛乱象丛生,使得姚明个人的口碑走向了两极分化。作为球员时代的姚明,其粉丝和拥趸众多,然而作为篮协主席,他的决策和行事风格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姚明的部分支持者认为他为中国篮球做出了贡献,而另一些人士则对他的工作持批评态度。在姚明卸任的官方公告之前,有从业者调侃地表示“我买好了鞭炮”。虽然这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但这也反映了部分人对姚明离职的复杂情绪。
在任内七年中,姚明的成绩确实不尽如人意。虽然“差强人意”这个词常被用来评价中国篮协的工作表现,但用于姚明似乎并不恰当。中国篮协与中国足协类似,在官方新闻稿中给予了姚高评价,但外界都知道这是例行公事的官方言论。
本文不打算对姚明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价,而是希望分析为什么这位在篮球界享有高声誉的人士在中国篮球协会主席的职位上未能取得显著成果。这其中既有姚明个人能力上的短板,也与整个体育系统的运作方式有关。
资深篮球媒体人付政浩老师对姚明的评价较为中肯:姚明是个理想主义者,但缺乏铁腕治理能力和官场经验。他没有得力干将相助,其自身性格不足以止住中国篮球的下滑势头。另一位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姚明过于理想化。
此外,姚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和自己的领导班子也是导致其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他从一个篮球巨星的角色突然转行到体育管理领域,尽管他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成功,但这些优势在体育管理上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国外,虽然也有篮球名宿担任篮协主席的例子,但中国的篮协或足协等机构与国外的行业协会有所不同。它们名义上是管办分离的产物,但实际上仍受体制的束缚。对于篮协主席这一职位,姚明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外行。如果他在体育系统内扑腾过、经历过挑战和失败然后再担任这个职位,他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退役后的姚明更多是在商业领域活跃。他的骨子里有更多商人的气质,这也使得他在转向体育管理时面临挑战。在姚明的任期内,CBA的商业开发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反而有萎缩的迹象。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大环境因素如疫情的影响。
此外,姚明在管理中国男篮和国家队的成绩之间也面临压力。当国家队成绩不佳时,他往往无暇顾及其他维度的业务,如CBA等。这也使得他在篮协主席的职位上更加困难重重。
在改革方面,姚明的力度甚至不如他当球员时的前辈。CBA的相关改革往往浅尝辄止,甚至有倒退的趋势。在政策制定上,如外援政策的调整,姚明可能面临体系内的各种压力和考量。
总的来说,尽管姚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篮球运动员和成功的商人,但他在这个体育管理者的职位上仍然需要更多的学习和适应。理想主义的火种在他心中尚未完全熄灭,他选择了辞职去探索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篮球需要时间来克服系统的惯性,而当下需要的可能是更加顺应体系的游戏规则的管理者。
期待姚明在未来能够以一个更加适合他的角色重返公众视野,或许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或许投身其他事业。无论何时何地与姚明重逢,都值得期待他在新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和辉煌。